印度将在一年内拥有三枚完全投入运营的小型卫星发射车辆(SSLVs),这些车辆将具备每年发射25颗卫星的能力。这是印度国家空间促进与授权中心(IN-SPACe)主席Pawan Goenka在与经济时报的独家对话中透露的消息。
Goenka在对话中讨论了印度对私营航天业的愿景,以及该国在小型卫星发射方面的优势,并提到了可能诞生一个来自印度的SpaceX。他还分享了印度初创企业如何扩大规模、在全球竞争,并生产出该国的第一只“太空独角兽”的见解。
印度对私营航天业的主要愿景是什么?我们是想建立一个专门领域还是争夺全球市场的显著份额?
今天,印度已经在技术能力方面跻身全球前五。虽然我们还没有直接与中国或美国竞争,但与任何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同一水平线上。可能有些国家在某些领域领先,而我们在其他领域具有优势,但我们正在缩小差距。五年后,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
政府对私营航天业的关键优先事项是什么?
我们专注于印度有明显优势的领域,可以提供更优质、更实惠且技术更先进的解决方案。我们已经确定了四个关键领域:小型卫星发射、小型卫星制造与设计、卫星通信地面站和空间应用与数据服务。
实现这些目标的即时步骤是什么?
一年内,印度将拥有三枚完全投入运营的小型卫星发射车辆:Skyroot的Vikram、Agnikul的Agnibaan以及ISRO的SSLV(正私有化)。我们还将设立一个专门的小型卫星发射中心。我们的目标是在这三枚车辆上每年进行25次小型卫星发射,以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
这些领域的重大挑战有哪些?
目前,印度没有商业地面站——所有现有的地面站都是ISRO拥有的,并主要用于内部使用。IN-SPACe已授权四家初创公司在中国设立私人地面站。然而,目前还没有私人地面站的许可框架。我们正在与电信部合作,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相关法规的制定。
一个印度太空初创企业能否达到SpaceX的规模?
如果定义SpaceX为一家大型、高价值且拥有强劲收入和利润的企业,那么是的,一家印度公司可以达到这个规模。但是否会遵循SpaceX的具体模式?可能不会——它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发展。
SpaceX至少投资了10亿美元才能达到目前的地位。我无法想象一家印度公司现在就能获得如此级别的资金支持。然而,印度初创公司将创新集中在特定领域。例如,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大规模生产小型卫星,降低成本和重量并集成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则这将是一个游戏规则改变者。而不是复制SpaceX的模式,一家印度公司可能会在小型卫星等细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一些初创企业认为市场变得饱和了。是否太多初创企业而新技术不够多?
这并不正确。例如,Pixxel最近发射了其Firefly卫星,在超光谱成像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水平。同样地,Vyom Space已获得批准发射携带客户载荷的卫星。其他如Bellatrix Aerospace和Dhruva Space等初创企业正在开发新技术。
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初创企业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来增长。
我们的重点不是创造更多的初创企业而是确保现有的200家企业成功——我们也认识到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成功——也许只有20或30家企业能成功——但这并不是坏事。
你预计何时会出现印度的第一只“太空独角兽”?
目前,在这个领域的最高估值初创企业约为5亿美元。有两个企业的估值约为2.5亿美元,还有几个企业的估值介于1亿至2.5亿美元之间。
我相信一旦其中一家领先的初创企业在卫星、发射器或其他领域成功展示其能力时,其估值将迅速上升——我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出现印度的第一只“太空独角兽”。美国市场对印度初创企业来说难以攻克,但非洲被视为新兴机会。
Africa或其他国家面临的挑战在于虽然这是一个空白市场且参与者较少,但市场本身仍在发展中。
我们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策略:通过组件、产品和服务进入成熟的市场如美国、欧洲和日本;同时通过政府间合作(G2G)在发展中地区创造市场。
Pawan Goenka提到:“ISRO已经与作为分包商的私营供应商密切合作。
至于是否会出现ISRO与私营公司共同拥有深空项目的合资企业仍不确定。
Pawan Goenka还提到:“小卫星可能是印度最有前途的空间市场之一。”但这需要重大创新和投资——仅仅增量改进是不够的。
S SpaceX的成功是因为埃隆·马斯克投入了自己的资金并吸引了相信他愿景的投资人。
而印度初创公司将需要从小规模开始证明自己的能力并逐步扩大规模。
Pawan Goenka还提到:“到2033年时, 印度的目标是实现440亿美元的空间经济, 其中包括220亿美元的投资。”
Pawan Goenka还提到:“到目前为止, 私营部门方面的一个重大项目是ATL为通信卫星发射项目获得了一个30亿卢比的投资合同。
Pawan Goenka还提到:“公共-私营部门合作(PPP)计划用于低地球轨道(LEO)卫星星座项目, 预计耗资120亿卢比。
S SSLV开发项目预计将耗资150亿卢比。
Pawan Goenka还提到:“加上其他较小的投资, 我们已经在私营部门融资方面接近10亿美元。”
Pawan Goenka还提到:“政府方面的重要项目包括Sriharikota第三个发射台, 经费为30亿卢比。
Pawan Goenka还提到:“还有计划在未来13-14年内制造64枚LVM3火箭。
Pawan Goenka还提到:“国防卫星也需要大量支出。”
Pawan Goenka还提到:“然而, 目前还没有标准化的方法来衡量空间经济。”
Pawan Goenka还提到:“我们将与统计和计划实施部合作定义一种方法论。”
Pawan Goenka还提到:“在未来三到四个月内, 我们应该能够跟踪进度的基础线。”
Pawan Goenka还提到:“增长不会线性进行, 投资水平将随着时间逐渐增加。”
S Pawan Goenka还提到:“制造仍然是一个挑战, 关键组件和设施缺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经典的两难困境: 没有需求生态系统不会发展, 没有生态系统的发展需求也不会增长。
S Pawan Goenka还提到:“尽管如此, 印度已经具备制造我们目前进口大部分组件的能力, 问题在于规模不足。”单独依靠国内需求不足以证明商业生产的合理性, 因此公司犹豫不决不愿投资。
S Pawan Goenka还提到:“我们正在积极分析进口情况, 识别可以本地化的组件并寻求汽车行业等行业的合作机会以探索太空制造业的机会。”
S Pawan Goenka还提到:“太空行业存在技能缺口。”IN-SPACe是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总结:文章讨论了印度在私营航天业的发展愿景及其具体措施,并强调了小型卫星市场的潜力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Pawan Goenka介绍了政府的重点优先事项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支持来推动行业发展,并提到了具体的进展和未来目标。
S IN-SPACe正在与学院合作开设空间技术课程至少已有十几所机构已经启动或即将启动这些课程。
AICTE已经批准了由IN-SPACe开发的六门课程.
S IN-SPACe还在创建一个由退休ISRO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小组并向私营部门提供他们的专业知识支持初创企业作为顾问、咨询师或导师以填补技能缺口。